大听网   > 正文

扶贫之情 千里之“变” ——浙江常山、四川古蔺扶贫协作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0-07-28 09:16:59 稿件来源: 大听网

“离开了家乡,顾不了家人;舍不得家乡,奔不出好汉!”这是深居在川黔交界乌蒙山腹地的古蔺县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

古蔺县居住着汉、苗、彝、回等13个民族,是集“边山老少穷”于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当地产业基础薄弱,贫困群众大多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农耕生产和外出务工,是这里的贫困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渠道。

浙川扶贫协作古蔺产业园

2018年,相距千里之外的浙江省常山县与四川省古蔺县因东西部扶贫协作而结缘。在“常山所能、古蔺所需”的协作原则下,“常山扶贫模式”开始在古蔺多点开花,不仅让当地贫困群众改变了俗语折射出的生活窘境,也让“外出务工族”和“就业困难族”在家门口成了“稳定上班族”,加快推动古蔺脱贫摘帽步伐。

产业新转型:“荒山”变“金山”

眼下,正值葡萄成熟的时节,古蔺县大村镇高山村的千亩葡萄种植基地也迎来了采摘期,一串串葡萄挂满藤架,令人垂涎欲滴。

大村葡萄产业园

趁着清晨天气凉爽,葡萄园负责人张晋渝一早就带着工人们修剪枝叶,为即将到来的开园日做足准备。

说起葡萄园的建设,张晋渝满是感激:“园区面积大,资金投入也大,如果没有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生产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起来,对游客采摘和葡萄运输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2018年,张晋渝所在的公司在高山村流转800亩土地,走上规模化种植葡萄之路。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之一,常山县出资300万用于园区生产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物资采购等。如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的支持下,景区步游道,景观隧道,葡萄酒加工、储藏及体验展示车间,综合休闲接待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去年试挂果,今年首次投产!”张晋渝介绍说,基地葡萄还未成熟时,他就已经接到了来自重庆、贵州等地的订购电话,“今年预计产值在80万元左右。”

与此同时,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就业、固定分红等形式,已带动贫困户169户690人增收脱贫。

看着葡萄园里工人忙碌、葡萄架上硕果累累,整个园区道路平整、管理规范,高山村第一书记胡主飞感触颇深:“感谢常山县的大力支持,让以前的撂荒地,变成了现在的产业园!”

丹桂镇东西部扶贫协作猕猴桃产业园

“荒山”变“金山”的不只是大村镇。依托古蔺县特色农业基础,常古两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嫁接”适合产业,推进串点连线成片,扶持发展有龙头企业带动、有村资公司或专合社参与、有利益联结机制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高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截至2019年底,常山县共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6770万元,在古蔺县东新镇、丹桂镇、马嘶苗族乡等乡镇实施帮扶项目25个,惠及2.4万余名贫困人口。2020年,还将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421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0个。

就业新出路:“穷人”变“工人”

“最近订单多,来看厂应聘的人也多!”7月20日,记者来到位于浙川扶贫协作古蔺产业园的森巴斯服装公司,只见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公司负责人杜定义告诉记者,自今年3月服装公司正式投产后,已吸纳167人就业。

为更好解决以平台接产业、以产业带就业的问题,2018年,常山县以古蔺县扶贫产业集中发展区为依托,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5445万元,建设浙川扶贫协作古蔺产业园,由政府提供场地、企业负责运营,创办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员就业广泛创造平台。产业园规划占地640亩,可容纳20家企业入驻、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目前,一期项目已吸纳务工就业1100人,其中贫困人口520人。

浙川扶贫协作古蔺镇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既集中入驻,又多点开花。在离浙川扶贫协作产业园仅10分钟车程的金兰街道王堂村聚居点,村内道路干净平坦,沿途绿植郁葱,房前屋后整洁有序。走进聚居点,机器运作的“嗒嗒”声不绝于耳……

“大家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这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看着眼前干净整洁的村容,想着村民们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王堂村村支部书记张光其无比感激。

记者了解到,王堂村聚居点于2017年建成使用,为让贫困群众更有尊严地甩掉“穷帽”,实现“家门口”就业,2019年,王堂村总投资380万元,其中获得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扶贫车间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成功吸引古蔺县博鸿鞋业有限公司入驻并开办扶贫车间。

企业的入驻不仅带来了100余个就业岗位,还通过向企业收取租金,让聚居点有了一笔稳定的收入作为物业管理费用以及其他公益事业使用资金。“有了这笔收入,小区卫生有了很大改善,环境好了村民们也更自觉了,每家每户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群众既挣到了钱,生活环境也更好了!”张光其说。

太平扶贫车间

放眼全县,自2018年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常山县依托扶贫车间建设,帮助古蔺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实现群众增收、产业增效、脱贫增速。

“两年时间,我们将县级扶贫车间模式向基层延伸,在古蔺县全面推广。”挂职古蔺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常山干部姜苏州介绍说,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目前,古蔺县已建成扶贫车间30个,吸纳务工就业3277人,其中贫困人口1188人,人均每月增收2000元。

播种新希望:“外人”变“恩人”

“我的猴头菇种得好,全靠黄教授的帮助。真没想到浙江的专家会来到这里帮助我们,他就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如今,古蔺县黄荆镇田坝村猴头菇种植大户王静,时常念叨起自己的“恩人”黄教授,经常盘算着给他寄一点改良后的猴头菇面和家乡特产尝尝鲜。

王静口中的“黄教授”,是浙江省食用菌种植专家黄良水。为有效发挥古蔺县资源优势,帮助提升农技推广和服务水平,2018年9月,常山县选派黄良水来到古蔺县,为当地菇农提供技术指导。

刚到古蔺县,黄良水就接到了王静的求助电话。由于第一次种植没有经验,王静第一季的2万多袋猴头菇中,有百分之七八十出的是畸形菇,令她心急如焚。后来,在黄良水的帮助下,王静找到原因,改进技术,出菇率大幅提升。

在黄良水的建议下,王静还将猴头菇与古蔺面结合起来,研制出猴头菇面,推向四川市场。“面不断,情不断。”王静说,她希望常山县与古蔺县的情谊能一直保持下去。

把黄良水视作“恩人”的不仅仅是王静一人。在选派古蔺期间,黄良水常常独自一人到各乡镇为菇农们解决菌菇种植上的各种“疑难杂症”,以召开培训会、建立专家工作站、实行师徒结对等方式送去致富“秘籍”,并通过实地指导、技术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帮助创建食用菌育种、羊肚菌、香菇等种植基地3万平方米,年产值达1000万元,100余名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

黄良水只是跨千里、勇担当的常山扶贫干部代表。自常古对口协作以来,类似的帮扶项目还有很多。截止2019年底,常山县已选派2名党政干部和29名专业技术人员赴古蔺县挂职交流,在产业开发、人才培养、医教提升、劳务输出等多领域进行合作帮扶,为古蔺引进类风湿治疗、骨髓无痛穿刺等7项新技术。与此同时,古蔺县也选派3名党政干部和18名专技人才赴常山交流学习。

2020年,常山县新增选派专技人才13人到古蔺挂职交流,同时针对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人才需求,组织干部和人才培训班3期、培训230人,让源源不断地人才走向古蔺,为山区带去新思想、新动力、新希望,助力古蔺同步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发展奋斗目标的实现。

(袁爱平)


文章关键字: 扶贫 古蔺 协作 古蔺县 常山县 编辑:佘皎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