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华西都市报】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上、下)

发布时间:2020-08-11 10:16:35 稿件来源: 华西都市报

8月10日,都市报12版、13版报道《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上、下)》,全文如下:

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上)

太平古镇红军旧址指示牌。

太平古镇沿途风景。

太平古镇紧靠赤水河。

川南赤水河南岸,有个水陆交通枢纽:太平古镇。

太平镇隶属四川古蔺县,与贵州习水市醒民乡一桥相通,成为古蔺出川入黔的东大门。这里很早就是商贾聚散的古渡口,成就一方驿镇。群山环抱中,房屋依山傍水,层层叠叠,素有“小重庆”之称。这里也是南方丝绸之路支线“牂柯道”(夜郎道)上人烟稠密的集镇。

出川入黔的盐运古道,成为生活于高原与山区的民众同其他族群进行物资交换的必要通道,由此成就了同一族群或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而为社会整合奠定了基础。

太平渡 朱氏后裔的纪念

太阳在淡淡云层中若隐若现,清凉的风吹在脸上,空气里似乎带着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古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似乎在这柔和的日子里放松了心情,放慢了脚步,享受着宁静的生活。古街西头,一棵上百年的黄葛树破墙而出,树根迂回曲折,紧贴墙壁,与墙壁上的爬山虎互相纠缠。

太平古镇犹如一个经历沧桑的白发老人,身上承载了太多故事。古蔺地方志介绍,战国至先秦时期,太平古镇属古习国部落和夜郎国,该镇被人称为“落洪口”。蜀汉时诸葛亮南征,在这一带出兵布阵。明代以后,来自江西陇南县太平堡的商人朱复桐,为纪念先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传道,将“落洪口”更名“鹿平场”。朱氏后裔为了怀念家乡的“太平堡”,将其易名为“太平渡”,沿用至今。

镇上赤水河边有一处码头遗址,四周绿苔重重,树木繁茂,时有游客来参观。这个码头,就是川南有名的太平渡,现在叫红军渡。

太平古镇历史悠久,房屋多为清末和民国时期所建,因地势陡峭,多依山形走势。鳞次栉比的建筑中,有一种阁楼风格的房子很引人注目,那就是吊脚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旧址,这座深宅大院地处半山腰,是当年朱德总司令设在太平镇的指挥所,房屋为穿斗式混合建筑,院内古朴传统、宽敞清净。附近,曾用作红军医院的刘宅、李宅,也是川南院落民居的代表建筑。

赵家花灯与赤水河月影相映

走在古意悠悠的石板街上,聆听小贩长长的吆喝,偶尔与坐在屋檐下卖草鞋的老人对话,或与那卖米粑的年轻媳妇聊天,就会觉得时光倒流,仿佛置身于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这里不仅有古老的街道、纯朴的街民,还有优美、动人的风物传说,“春燕衔泥”“茶盐星火”“九溪烟雨”……还有古蔺扬琴、划龙船、耍花灯、牛灯、打连厢等多种民俗文化。

镇上居民不多,民风浓郁。几位坐在屋檐下聊天的老人说,每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镇上是最热闹的。居民们用绳子将红彤彤的灯盏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挂于家屋高处,大户官绅则喜欢将火力旺盛的燃灯,高挂在河边舟船的桅杆上。寒夜里,那些远方归来的游子,从几公里外的远处都可以看到家乡的灯盏,感受到故园温暖的召唤。

古蔺县文史资料介绍:清乾隆年间的中秋节,满镇灯火辉煌,不啻琉璃世界。一赵姓盐商大开府邸,每次都把花灯挂得高高的,最高时有七八丈,十分醒目。亮晶晶的赵家花灯与赤水河月影相映成趣,非常幽美。夜深人静时,赵家人还请来镇上文吏和教师爷,聚于灯下饮酒作诗,谈笑风生,几近通宵。

川盐入黔官署设水路驿站

古蔺县太平镇,位于赤水河中游西岸古蔺河与赤水河交汇处,古名“落洪”(也称“乐共”,乐与落、共与洪均为通假字),它与土城之间的赤水河中游水路,早在秦汉时就已通航,太平镇也成了古代由土城通往昆明和越南的必经地,其路线大致是:土城、太平渡(永乐)、镇龙山、赤水河镇、毕节、赫章、宣威、昆明、文山和境外越南。上世纪50年代初,土城还出土了一批明代和清代的越南钱币,证明这条古代丝绸之路“样舸道”(夜郎道)的存在。

《古蔺县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介绍,三国时蜀汉大将马忠,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将庲降都督府从土城(平夷)迁往赫章可乐(味县)的。太平镇右侧三华里处的九溪口(赤水河西岸),二十多年前曾在这里发现一座东汉墓葬。沿着赤水河西岸的两山脊间,有一条南北向的小溪(九溪河),再沿小溪可见一条古通道,由其南端的土城乡炉缸嘴东渡赤水河后通往仁怀市合马镇。这是一条宋代就已开通的运盐古道和南丝之路古道,宋代播州西部地区出产的茶、马和丝绸等很多就是从这条路线运抵太平渡,再顺着赤水河往北运往泸州的。

《古蔺县志》记载,历史上,贵阳府所属食盐有两个来源,“川省自流井、贡井载至仁怀县属之猿猴发卖;川省射洪县载至綦江县发卖,均系黔地小民到彼,零星接买,马载人挑,分途运售,自猿猴至省计程十余站,自綦江至省计程二十余站”。

明末清初,因川盐入黔的交通需求,官署在太平镇设立了一个水路驿站,众多盐商涌入太平设号,商贾云集,贸易繁忙。太平渡口船只胪列,桅樯如林,号子起伏,物畅通流,古镇逐渐繁荣。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太平已成为川黔滇地带极富盛名的商贸枢纽。

太平渡渡口简介。

车行密林,大雾弥漫。

太平古镇的吊脚楼。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渡口纪念碑。

炎炎夏日,在四川古蔺太平镇赤水河红军纪念碑一旁,传来断断续续的号子声。原来,镇上居民为参加民俗文化节 在 排 练 节目。“使劲拉过险 滩 哟 ……”“喔着着,喔着着……”曾担任镇上船舶管理员的杜树清老人哼起一段赤水 河 船 工 号子。“赤水河号子普及得很,贵州人也唱,老辈子几乎人人会,那是陪伴着我们祖祖辈辈的劳作工具。”

太平镇 出川入黔的水陆盐道(下)

舟行维艰 牯牛船和鳅船的发明

杜树清是这个民俗表演队的导演。他说,祖父过去是赤水河一带有名的船老大,在惊涛骇浪中经历过九死一生。那时河上的船舶,大多是“盐船”,包括中圆棒、五舨船、黄瓜皮(炭花船)、麻叶鳅等。下水航行,主要装载生铅、硫璜、煤炭、毛铁(生铁)等土产,直达合江。上水航行,主要运载川盐。船工水手的配置,一般是每船载重5吨,配置船工1人。同行船舶船工合力同拉一船,依次上滩,名曰“换中”,无船换中,则另雇当地农人协助拉纤,称“拉腰滩”过滩。上水牵挽困难,下水航行更凶险。

赤水河流经太平镇一带,滩陡水急,舟行维艰,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于是,杜树清祖父发明了一种牯牛船和鳅船(麻叶鳅)。

牯牛船又名梭耳船、艄船。底皆夹板(双层),结构坚实,干舷较高,能经受急浪冲击。牯牛船不用舵,船头船尾,都是用艄。船中小台,高约五尺(约1.7米),司舵者居其上,作为后驾长(后领江)驾船的蹲板。这个操作大艄的平台,远比用舵船舶的蹲板要高、站在这个高高的平台上,从滩的上方就看得见滩下,正确操作,安全过滩。

赤水河河面狭窄,放船下滩,船只必须操纵自如,稍一迟缓,便会糜碎土沉。为了保证安全,牯牛船结构特殊,船尾歪侧,遇到紧急情况,船头掉向特别灵活。因又称作“歪屁股船”,与航行乌江的歪屁股船儿近似。

过古蔺县城的古蔺河在太平渡(太平镇)汇入赤水河,形成一个重要码头,历史上进出古蔺的货物多在这里下船。天平镇上也有盐号若干,巨大的人员聚集和消费,促进了场镇的兴旺与繁荣,四面八方的商人,前来经营贩运盐、酒、布匹、百货、木材、山货土产生意。太平镇这处小小码头,也发展成南丝路支线“牂柯道”上的重要集镇。

《古蔺县志》介绍,旧时太平镇一带的背盐工十分活跃,民国后期到解放初期,每年由赤水河运往茅台镇的盐有上万吨。盐运的发达也带动了茅台镇商业的发展,因此茅台镇一度改名为盐商镇,当地至今还流传着“家唯储酒卖,船只载盐多”的诗句。特别是在盐运的推动下,茅台镇生产的美酒也通过盐商远销各地,声名远扬。以1952年为例,为了鼓励盐运,政府规定:无论人背还是船运,每运盐至70到75斤,就可得到其中9至10斤作为奖励。

后来公路修通后,汽车逐渐代替了人力原始背盐。这里的运盐古道和码头才渐渐式微。

车行艰险 密林里浓雾弥漫

太平镇,与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有着血脉深厚的关联。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在川、滇、黔三省边界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战役历时72天,其中在古蔺县转战达54天。太平镇,就是红军长征二、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和三次转战的地方。

那天,细雨霏霏,我们沿着石阶攀上山腰,来到太平渡陈列馆。陈列室里,红军用过的号谱、医书、手榴弹、宣传画、锅盆、苏维埃纸币、铜币等200余件文物摆放得井井有条。

远离尘嚣的太平镇,处处洋溢着纪念红军的印记,红军渡口、长征街、长征大桥等以红军长征命名的建筑随处可见。当地人说,这里也创造了许多“之最”——“四渡赤水”次数和渡口最多,收养救护红军伤员、失散人员最多,帮助红军渡河、当向导、筹军粮、搞宣传的人最多,红军留下的遗物最多……

我们的太平镇之行,是一次艰险之旅,也是一次向红色文化地标和古驿道的致敬之旅。我们开车从川南福宝镇进入贵州境内,沿遵义市长期镇、官渡镇和习水县城西进返川,进入太平古镇。当地人说,这条线路就是由川入黔的古驿道。

那几天正是雨季,伴有山洪塌方,我们进入山林后,行驶在很窄的乡村路上。山道弯弯,路面湿滑。沿途雾霭流动,山色如黛,满眼是幽幽竹林,竹叶上淌着晶亮的雨水。黔北丘陵十分荒凉,好久看不到一户人家。密林里车载GPS也失灵了,一个劲儿喊“请掉头行驶”。一坨坨浓雾袭来,迷迷茫茫,能见度仅七八米。

丛林深处,一条七八米宽的河道横在面前,河水浑黄,荡起浪花,河底不知深浅。河上,是一座用石头垒成早被冲垮的人行桥。黑黢黢森林里,雨哗哗哗越下越大。走在前面的朋友下车,捡起石子朝桥下的河道扔过去,想试试水深,没用。“万一车子在河中间翻了,荒郊野外,手机又没信号,咋办?”这时,河对岸丛林里颠颠簸簸开来一辆轿车,车上跳下3个年轻人,他们隔岸挥手,瞪大眼问:“你们四川人咋跑这森林里来啦?干嘛呢?莫怕,我们人多,车子开翻了抬起来就是。”一位长发姑娘的喊话,让我们哭笑不得。想着雨越下越大,天色已晚,再不走更走不了,只得小心翼翼启动车子,一步步挪移着踏水而过……事后想来,那一趟算是惊险中的“太平”啊。

文/图  李贵平


文章关键字: 太平 古蔺县 赤水河 太平镇 太平渡 编辑:周珏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