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追踪记录三年 泸州首部长篇扶贫摄影纪实作品诞生

发布时间:2020-08-17 11:25:48 稿件来源: 大听网

“鸡鸣三省”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这里可以领略不朽的红色文化,也可以尽情拥抱连绵的乌蒙山脉,亲吻滔滔的赤水河。然而,这里又是一片贫瘠的土地,“边、山、老、少、穷”是它的代名词。2016年3月,泸州市文旅系统的帮扶干部,摄影爱好者王奇杰,第一次来到了这个川南边陲贫穷的小山村——叙永县水潦彝族乡田坝村,除了作为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一对一帮扶外,王奇杰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了田坝村三年的脱贫攻坚之路,最终完成了我市首部长篇扶贫摄影纪实作品《我的田坝我的村——扶贫攻坚第一线摄影纪实片》。

三年来,王奇杰深入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将贫困户、打工仔、乡村幼儿教师、驻村干部等不同人物和农田、学校、农户家庭、扶贫现场、产业帮扶等场景交织在一处,展现了一幅广大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真实画卷 。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以小见大,采取写实和对比的手法,把重心放在“真”和 “变”上,如期实现户脱贫,村摘帽的历程,着力展现农村脱贫攻坚前后发生的深刻变化,揭示了党的扶贫攻坚政策的正确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群众生活水平的变化:蔡友珍老人的三个心愿

王奇杰对接帮扶的是田坝村一社的蔡友珍老人,64岁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老人却是家里的顶梁柱。老人的老伴很早离世,小儿子王明远与她生活在一间用石头和木板垒起的老屋里,一家人因王明远患病卧床而致贫。老人的心愿就是早日治好儿子的病,把老屋旁没盖完的房子盖好,早点儿娶上儿媳妇。

在王奇杰的对接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王明远的病治好了,恢复其劳动能力外出打工;政策兜底扶持,解决了蔡友珍的温饱问题,并让她发展家禽家畜,增加收入,还为老人提供了打扫村上公路的公益性岗位,又增加了一笔收入。

王奇杰帮扶的第两年,蔡友珍老人的新房已经建成,邻里还来帮忙给老人杀猪过年。其实,像蔡友珍老人这样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帮扶”输血“与贫困户自身”造血“改善住房和生活条件的贫困户还有很多,大家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小幸福。

村内基础设施的变化:修房修路 配套“大礼包”齐全

田坝村二社九家沟贫困户马贵华,在附近的工地上干活,马贵华告诉王奇杰,工地上的活是没有发工钱的,是”换工程“!何为”换工程“?其实马贵华干活的地方是村上正在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小集中安置点“工程,这样安置点有4个,建成后将有35位贫困户可搬迁入住,村上也帮马贵华修自家的房子。此外,在安置点,还将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相结合,在聚居点匹配一个”踩山文化广场“。与此同时,还完成了C级危房改造3户、D级危房改造5户。

要致富、先修路,田坝村还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通往幸福的致富路;除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及交通条件,在市、县、乡各级帮扶部门和干部的帮助下,还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安全饮水池、水库大坝,改善了全村的水电路基础设施,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寨头苗寨的花山节

春节期间,川南山区的苗族乡镇大都有举办“踩山节”的习俗,这也是苗族同胞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得知摘掉“贫困帽“的田坝村父老乡亲也要举办,王奇杰决定前去看看。

进入苗寨,一个用木头和茅草搭建的崭新寨门上书写着”寨头苗寨“四个醒目的大字,这就算是踩山节的迎宾大门,朴素又原汁原味。爬上一个”小山包“,就来到踩山节的舞台,这舞台并没有像城市里那样时尚的舞台,也没有现代感的LED屏,但村民们却用最热情的红纸标语、五颜六色的气球和彩旗装点着崭新的水泥舞台。这一年的踩山节,对于田坝村的村民来说是最高兴的一年,因为场地是新硬化的,立起的花杆是最新做的,扬起的国旗也是暂新的,脱贫攻坚让苗寨的一切都欣欣向荣。

更让王奇杰惊喜的是,此次踩山节成功举办靠的是大家募集捐款,这其中也包括了昔日的贫困户。不仅如此,他们有的还参与到活动中,享受节日的热闹氛围。此时的田坝村,已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田坝。

王奇杰三年跟踪拍摄,见证了田坝村村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已由过去的2200多元,提高到5500多元,而这只是脱贫攻坚路上一个缩影。王奇杰说:“我还会继续用镜头,讲好扶贫故事,纪录基层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

记者:汪恒怡


文章关键字: 帮扶 攻坚 脱贫 田坝村 王奇杰 编辑:佘皎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