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脱贫攻坚伟大时代的“标本”记录——读《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

发布时间:2020-12-12 11:28:48 稿件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广西记者黄孝邦《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终于出版了。一直期待这本书,因为黄孝邦的新华社“苗山脱贫影像志”摄影专栏开办已有三年,播发了大量在媒体上“刷屏”“镇版”的精品力作,很多图片都曾深深感动过我。《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一书的图片,从这个摄影专栏中精选,又用文字讲述了更多背后的故事。

翻开《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犹如翻开了一部反贫困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展示了黔桂交界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乌英苗寨群众的生活、劳作、文化、习俗等,作者以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以小见大,用“解剖麻雀”式的“标本记录”管窥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个伟大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村,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用纪实摄影的手法展现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真实现状,图片所反映的生活细节、民风民俗,这是受众平时难以见到的。作者记录的其实是“旧”场景,因为这里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来变化并不大,但作者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记录体现出来,让受众直观感受到的是自己想了解而不了解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实景,因而受众感受到的是“新”。作者把这样的记录放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展现给人们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渐渐消失的生活印记,同时反映了当地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过程和精神状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为这组纪实新闻摄影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收录的是不可多得、难以再现的作品,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可多得珍贵记录,时间越久价值将越凸显。

书中《手的震撼》一组图片,让我尤为感动。画面上的那些手几乎都布满老茧,有的手握着砖刀、有的手在搬运水泥、有的手在建房时割掉了两个手指……作者通过表现一双双手的肖像,展现了青壮年的打拼、中老年的岁月沧桑,反映了贫困山区群众团结一心,用一双双勤劳的手发展产业,拔穷根摘穷帽,一起创造美好的明天的感人场景。一双双无言的手,讲述着立志脱贫、自强不息的感人故事,触碰着受众的内心。

黄孝邦曾对我说,《手的震撼》这组照片来得机缘巧合。那是2018年元月,他刚到乌英不久时拍摄一个题材,地处高寒山区寨子冬季寒风刺骨,老乡热情地招呼他到屋里烤火,一群老人正围坐在火塘边一边聊天一边喝米酒。坐定下来,一位老人突然抓住黄孝邦的手又是摸又是捂,老人用苗语似乎在说:“年轻人,外面好冷,你看你的手好冰……”在感受到老人突如其来的粗糙的大手时,黄孝邦环顾火塘,昏暗的木屋里,十几双手在红色的火光映照下格外震撼,他心里顿时升腾起一个感受:“这些手不就是脱贫攻坚的最关键的力量么?”于是,他决定把这些手放在产业脱贫的大背景下进行拍摄,通过手的肖像展现群众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身入、心入群众激发出来的拍摄灵感,成就了感人至深的精品之作。这组图片首发时,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媒体采用量达600多家次,《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放在头版中心视图。

而类似《手的震撼》这样的精品力作和图片故事,书中还收录了很多。面对脱贫攻坚的宏大主题,作者巧妙地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细微之处去破题,通过打捞那些最细小的声音,讲述点滴细小故事,反映时代变化。就新闻传播来说,往往是细节最能打动人、最能拨动人心弦,也最能反映劳动人民的火热生活。而这些细节,蕴藏在老百姓的寻常生活中,记录者必须身入、心入其中才能发现并挖掘出来。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方式迅猛发展,而真正能够在这个为时代留下印记的,必须是最真实反映群众生活的。好作品是用脚跑出来的,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必须脚沾泥土、衣带露水,深入群众生活、扎根基层调研、记录鲜活的生活。乌英苗寨位于黔桂两省区交界处,距离县城150多公里,生产生活方式极其原始,传统民族建筑保持完好,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6%。2017年底,经过长达2个多月的选点,黄孝邦最终选择从乌英开始“解剖麻雀”,展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脱贫过程。

三年来,新华社“苗山脱贫影像志”摄影专栏播发图片通稿70组700多张,媒体采用量达2万多家次,仅《人民日报》就采用了40多次。这背后,是黄孝邦15万次按动快门,是他每年超过250天的驻村。他已是“乌英人”,这三年,他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带领村民在寨子里种了5000棵树、办了100多期“双语培训班”、办起了亮布节、筹建了蜡染坊、建起了铁索桥……

很惭愧,作为与黄孝邦曾两度共事超过10年的老同事,也作为本书故事发生地柳州市的新闻办主任,三年间我仅到过乌英5次,每次都来去匆匆。从县城到乌英这100多公里的县道,头几次到乌英时,部分路段还在施工,崎岖颠簸,经常堵车,从柳州到乌英虽然只有200多公里,却要驱车6个多小时。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他要选择这么偏远的山区蹲点?这么执着究竟为了什么?直到《我在乌英苗寨这三年》摆在我的桌面时,我才豁然明白,这些厚重的记录,不仅是一个小小的乌英苗寨的脱贫史,更是苗族的脱贫史,也是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时代的“标本”记录。从书中,我读出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对新闻事业的挚爱、对记录历史的执着,也读出了他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作为曾经的新华人,我为新华社有这样的保持优良作风的好记者感到骄傲,黄孝邦正是扎实践行“四力”的典范;作为故事发生地的宣传干部,我由衷感谢新华社记录和传播柳州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感人故事。(李斌)

文章关键字: 三年 记录 脱贫 黄孝邦 乌英 编辑:贺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