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走进初心地 | 泸州古蔺太平镇①四渡赤水出奇兵的重要渡口

发布时间:2021-01-29 15:48:44 稿件来源: 川观新闻

探访点位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

历史评价

1960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毛泽东进入决策核心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也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而又最精彩的一次军事行动,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从当年1月28日至3月22日,红军来回4次渡过赤水河,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彻底扭转了战略转移中的被动局面,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央红军从一渡赤水进入古蔺县境,到四渡赤水离开古蔺县境,辗转经历54天,途径9区66乡38个场镇。太平渡是“四渡赤水”的轴心地区和重要渡口,第二和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就发生在这里,进行大小战役近十余次。

——摘自《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第一卷)》

太平古镇。龙欣雨摄。

1月20日是腊月初八。

每逢农历三和八,是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的赶场天。

天刚刚微微亮,古镇上就热闹了起来,这个位于川黔两省只有一河之隔的老街,熙来攘往的人群中不仅有本省群众,还有来自河对岸的贵州省习水县隆兴镇的群众,他们或步行或骑摩托车,经过一座新修的跨河大桥——太平渡大桥,到镇上采购需要的东西。

虽然分属川黔两省,但因为来往方便,两岸群众一直都是往来密切。至今,还有来自隆兴镇滨河村的几十名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天都会跨河而过,跨省求学,就读于太平镇的学校里。

这条河就是赤水河,这条如今响当当的美酒河,就是四渡赤水战役的见证者。

太平古镇。龙欣雨摄。

铸起一座丰碑:

纪念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

太平渡大桥是一座新修的大桥,2019年10月底通车,通车后赤水河两岸群众的往来更加频繁。

之前,两岸群众则主要通过渡船过河,渡口就是距离大桥下游不足两百米的太平渡口,“这个渡口是太平、隆兴两镇人民曾经是主要交通要道,也是红军二渡、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讲解员杨平指着河边的一座刻有“老鹰石”的石头告诉记者。

在河边到公路之间的一片台地上,屹立着一座刻有“太平渡渡口”的纪念碑。一大早,来自泸州市检察院的40多名党员干部就聚拢在纪念碑前,认真聆听着杨平动情的讲述。

1935年,中央红军分别于2月18日、19日和3月21日、22日,第二次和第四次从这里渡过赤水河,当年红军搭浮桥的篾索就拴在老鹰石上。有名的太平阻击战也发生在这里,红军击溃川军潘佐旅、周化成部和骆国湘带领的地方民团三千余人。

为讴歌红军四渡赤水的伟大胜利,1977年古蔺县在设立了渡口纪念碑。

太平渡渡口。龙欣雨摄。

“太平渡渡口纪念碑整体呈三角形结构,基角高1.9米,分3节,每节50公分,碑高12米,碑顶旗长2.6米。这些数字连在一起,就是1935/12/26,寓意是取得四渡赤水胜利的1935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的生日,顶端的三面军旗表示红军三次转战古蔺。”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到达黔北遵义地区,蒋介石急调30多万兵力,企图围歼刚刚北渡乌江,占领黔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当时红军只有3.7万余人,敌我力量悬殊甚大。在这种形势下,党中央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改变原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计划,以求迅速在泸州、宜宾段北渡长江,同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师,实现“争取四川赤化”的目标战略。

1月28日,土城战斗打响后,双方很快陷入对峙的僵局,如果坚持下去,对红军很不利,这时毛泽东当机立断放弃北渡计划,指挥红军主力轻装西渡赤水河,首次进入四川古蔺、叙永境内。自此,从红军进入古蔺县境,到四渡赤水离开古蔺县境,辗转经历54天,途径9区66乡38个场镇。

一渡赤水后,红军于2月9日在云南扎西(今威信)地区集结完毕。国民党看红军立足未稳从各路纷纷扑来。毛泽东再度决定,避实击虚掉头东渡赤水河,向国民党兵力空虚的贵州北部地区发起进攻,这就是二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时,曾住在我家里。在堂屋借宿一夜后,第二天一早就主动打扫卫生。”太平镇79岁的冯开珠老人回忆道,红军刚到镇上时,不少老百姓吓得躲了起来。他们一家见过红军后,发现他们不但不可怕,反而还是保护百姓的好部队。时年12岁的冯开珠逢人便讲红军教他识字写标语的故事。红军第四次渡赤水时,镇里的群众再也不跑了,还热心地为红军提供住房和粮食。不仅如此,因渡河需要木板搭浮桥,大家都热情支持响应。没有木板的民众,甚至把门板、楼板、墙壁木板拆下来借给红军。没有铁丝连接木板,红军又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找来竹子,削成竹篾片把浮桥连起来,为避免弄错,红军战士在每一块木板上都刻了名字或编号。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用一连串的战略机动调动敌人,顺利地摆脱了40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在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弘扬一种精神

走好当代人的新长征

“末末,祖父的爸爸你喊啥子呢?”“喊天天!”

“天天是干啥子的?”“是老红军!”

临近中午,71岁的胡敬华老人的屋里,一个5岁的小女孩儿径直进来扑向他的怀里,发生了上述对话。

“就是想让她晓得,我们是红军的后代,我们身上有着光荣的血脉,以后的所作所为不能给红军抹黑!”胡敬华告诉记者。

胡敬华的父亲叫胡云清,是江西人,当年跟随中央红军从井冈山出发一路转战,因青杠坡战斗负伤而留在了太平镇。1953年父亲去世时,胡敬华才6岁。

“可能因为当时还小,父亲没有亲自给我讲过太多他的故事。临终时只留了三枚银元让我早点儿回江西探亲。”胡敬华说道,父亲的故事是他参加工作后,父亲的一个战友讲给他的。

“想把红军的故事讲下去。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感动到崇敬,血管里流淌着红军精神的胡敬华去年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已经是入党积极分子的他期待着今年三月能够宣誓入党。

太平古镇。龙欣雨摄 。

太平镇古街道的清代民居建筑保存完整、鳞次栉比,充满了古朴的韵味。四渡赤水战役期间,中央红军机关全部驻扎在镇上,因此,长征街分布着80多处当年红军短暂停留生活过的驻址。在这条光荣的老街上,只要稍上点儿年纪的老人对当年的历史都会津津乐道。

太平镇红军驻地。龙欣雨摄。

从长征街沿着石梯拾级而上,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坐落在太平镇地理位置较高的地方。

为纪念长征的伟大胜利,弘扬红军精神,1958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太平镇建起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陈列着200多件当年红军留下的弹药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现在的陈列馆是2008年建成投用的,原来的老陈列馆已经满足不了越来越多的内容承载和参观承载。”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馆长胡元炯说道。

陈列馆是免费开放,不时有人进入参观。

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龙欣雨摄

陈列馆里,有一组塑像引起了川观新闻记者的注意,一个不到9岁的小男孩儿正在给在墙壁上写“当红军去”标语的红军递墨桶。

胡元炯告诉川观新闻记者,塑像的原型就是今年已经95岁的车盛寅老人。

长征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分院内的浮雕。龙欣雨摄

当年目睹了红军优良作风的车盛寅后来成为一名地下党员。离休后,车盛寅回到镇上,利用自家有利条件,在家门口的老黄桷树下摆一张桌子、几条凳子,设立“红军故事天天讲”义务茶园,为远道而来的游客免费泡好茶水,义务给他们讲述红军故事。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从长征精神中汲取营养的泸州市古蔺县将“乐观·自强·神采飞扬”定成新时代的古蔺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古蔺县已于去年年初顺利脱贫摘帽,生活迈入新征程。

在陈列馆的左上方,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分院就坐落那里,古蔺县委党校副校长黄启明介绍,学院挂牌以来,已经举办了多批次的培训班,仅去年就举办了85期,培训学员有4000多人。“依托伟大的长征精神,这里已经成为当代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在走好新长征的中汲取力量的新的精神高地。”

太平渡中国工农红军驻地。龙欣雨摄。

文章关键字: 陈列馆 红军 渡赤水 古蔺县 太平渡 编辑:李玉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