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凉山火普村:高山蓝莓试种成功 村民人均纯收入已达1.8万元丨春风习习暖天府

发布时间:2021-02-09 15:40:51 稿件来源: 封面新闻

2月8日,四川凉山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气温只有2℃,路边积雪未消,但村里的学习氛围却很热烈。当天,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在地里讲解蓝莓种植技术,村民们围了一大圈。

60岁的吉地尔子听得特别认真,修枝需要注意什么,施肥如何用量,他都一一记下。

火普村的村民新居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走进吉地尔子家,参观了他家的新房。

吉地尔子感叹,时间过得真快,这3年来,他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吉地尔子家,也体现在火普村每一位村民的身上。

回访村民:腊肉香肠挂满厨房

吉地尔子家,在村里公路右侧靠山坡边,路边有指示牌,很好找。白墙灰瓦的彝式民居,墙壁刷得雪白。

“快进来坐坐,外面风大。”吉地尔子热情地邀请记者进屋。相比2018年,他的普通话,明显流畅了很多,不再需要旁人翻译。

吉地尔子在新家门前留影

客厅收拾得很干净,沙发等家具摆放整齐,屋角的节能灶,还是保持着原样。

吉地尔子说,房子,是2016年过彝族年的时候搬进来的,面积80平方米,仅出了1万元。

相比客厅,吉地尔子最自豪的,是他家的厨房。每当有客人到来,他都会领着去参观。

“当年总书记就是来这里看的。”回忆起2018年,总书记到家里的场景,吉地尔子记忆犹新。他回忆,总书记来的时候,先是来到厨房,揭开锅盖。当时,锅里有土豆、荞麦粑粑,还有一盘腊肉和香肠。总书记看后说:“不错,挺丰盛。”

吉地尔子查看厨房中的腊肉

厨房里的物品,代表着彝家一年的收成。去年11月彝族年,吉地尔子家杀了两头年猪,做的腊肉、香肠,挂了满满一厨房。

他家院子里,那辆开了3年多的红色三轮车,保养得很好。

村里的沥青路修通后,吉地尔子花了5000多元,买了这辆三轮车。平时赶集,卖点农产品,拉肥料,拉土豆,都可以骑三轮车去,非常方便。

平时,除了种地、放牛、养鸡,吉地尔子还在当水库管理员。同时,加入了合作社,家里的4亩地流转出去,种植经济作物。

火普村的经济作物大棚

如今,大儿子在家,二女儿外出打工,小儿子还在读高中,一家人生活如意。最让吉地尔子感到高兴的,是收入的不断增加。他说,2020年,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万多元。

“这两年,收入增加了很多,不过嘛,牙齿就少了。”说话间,吉地尔子笑了起来。他指着自己的牙齿说,现在一切都好,就是牙齿掉了几颗,拍照的时候,感觉不太好看。

产业增收:发展高山蓝莓成效初显

2020年,在之前的羊肚菌、高山蔬菜的基础上,火普村又新种植了50多亩蓝莓。路边地里,蓝莓的枝丫,已经长到四、五十厘米高。

火普村海拔2800米,种蓝莓,而且还是露天种植,能带来收益吗?

2月8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蓝莓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董顺文博士,来到村里给大家讲解蓝莓种植技术。如何修枝,如何施肥,村民学习后,再亲自操作。

董顺文博士为村民讲解蓝莓种植技术

董顺文说,事实证明,在火普村种蓝莓,是可行的。

通过前期实地考察,董顺文认为,火普村适合高原蓝莓的种植,反复调研,将其引入。

2020年3月,村里选择在一片荒山上开始实验,村民全家老小齐上阵,上山种蓝莓。

3月栽种,到7、8月份,就已经挂初果了。董顺文说,火普村的蓝莓,是高原蓝莓品种,比较耐寒,成熟季节是7至8月,属于中晚熟,与其它地方的错季。村里昼夜温差大,从去年第一批果子来看,口感非常好,果香味浓,有着山地的清香味。

今年是蓝莓种植的第二年,从目前的田间长势来看,董顺文预计,今年的产量,会比去年高很多。“今年一亩地的产值,能够达到8千至1万元,到明年,一亩地产值,预计可以达到2至3万元。”

董顺文说,在村里种植蓝莓,和平坝地区不一样,采用的是生态种植模式,没有破坏原有的生态。同时,施用有机肥,不用化肥和农药,还会进行智能化管理。

“现在可以说,初步的成效已经显现出来了。”董顺文表示,他一个月会来村里两三次,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规模,将现在的荒山都种上,让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银山。他的愿望是,让蓝莓成为火普村的特色产业,衔接起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吉地尔子和孙女在家门前合影

未来计划: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基地

在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看来,村子近些年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火普村的老村,在更高的山上,条件艰苦。2016年11月,全村村民从1公里多外的老村,搬到了现在的新村。

2018年,村里77户、235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1%,实现整村退出。2019年,村里剩余2户、8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零。

再从收入方面来看,2018年刚脱贫时,贫困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是8000多元,到2020年,增长到了1.3万多元。

吉色次哈介绍说,目前,村里建设了24亩多集体经济大棚,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和羊肚菌、高山蔬菜“菌菜轮种”的种植模式,收入不断增加。去年,大棚内还试种了香菇、灵芝,获得成功。

同时,村里种植“青薯”9号土豆680亩,亩产量3000斤左右,收入有140多万元。还购买了95头西门塔尔牛,154头能繁母猪,346只基础母羊,协调鸡鸭鹅苗等5.4万只,分配给村民养殖。此外,外出务工,也是村民增收的一大途径。

据统计,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万元,相比2019年,又增长了7000元。

在教育方面,全村有适龄儿童180人,学前教育儿童41人,义务教育入学率、学前儿童入园率都是100 %。

其实,物质脱贫后,让思想观念脱贫,还是一个与传统观念斗争的过程。

原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介绍说,按照传统,以前村里的婚丧嫁娶,都要大操大办。“家里有一人去世,杀二三十头牛,放两三万元的烟花爆竹,甚至有的村民在这方面互相攀比。”

为此,村里探索成立了“道德银行”和“雄鹰基金超市”,修订村规民约,将“援建资金”变“奖金”、“慰问品”变“奖品”,通过“道德积分”,以奖代补。如今,村里已经形成了移风易俗的良好风气,婚丧嫁娶不再大操大办。

火普村第一书记曾远旭表示,目前,火普村的特色产业比较多,但很多是通过产业扶持、以奖代补、以购代捐等方式发展的,且规模不大,因此,必须走市场化、规模化的路子,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初步计划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一是建设“火普彝家腊味”腊肉加工厂,二是蓝莓种植扩大到1000亩以上。

按照计划,脱贫攻坚完成后,火普村已经做好乡村“五个振兴”的规划。曾远旭说,“五个振兴”是指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目的,是将火普村,打造为彝族文化特色乡村旅游基地。

记者 徐湘东 肖洋 昭觉摄影报道


文章关键字: 脱贫 村里 蓝莓 火普村 吉地尔子 编辑:周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