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丨龙马潭区:打造“样板间” 为乡村振兴增色

©大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6-04 21:19:52 稿件来源: 大听网

如何让农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能让村里的老百姓像城市居民一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紧紧围绕“三农”工作总思路,以“三级联创”为总抓手,重点做好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村貌工作,把美丽龙马潭和宜居乡村有效结合,初步探索出“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乡村振兴“龙马潭样本”。

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桐心院落 汪静/摄

卫生改厕 农家“小角落”大变样

“过去的厕所就是一个坑,又脏又臭,蚊虫还多得很。隔房间又远,老人小孩上厕所,特别不方便。”特兴街道魏园村82岁的村民周希秀坐在门口的院坝上,择着从土里新采摘的菜叶,谈起以前的厕所,她直摇头。

“两块砖,一个坑,蛆蝇滋生臭烘烘”。这是多年来,农村地区厕所的普遍状况。而如今,旱厕变成卫生间,崭新的贴面砌墙,洗手台、马桶、淋浴一应俱全,和以前相比,“颜值”差距真是天壤之别。

82岁的村民周希秀坐在干净舒适的院坝择菜 汪静/摄

“现在好多了,新厕所干净卫生。卫生改厕也改变了我这个老年人这么多年的习惯,我一个人在家,孩子们也很放心,再也不怕我在厕所里绊倒了。”周希秀笑着说,特别感谢党和政府,小厕所让农村有了大变化,他们的生活也像城里一样舒适方便。

小厕所,大民生。从小处着眼,从实处入手,对于厕所问题,龙马潭区不仅抓好了“面子”,也要落实好“里子”。

所谓的“厕所革命”,不仅是面上的厕所装饰装潢,旱厕改水厕,不能把粪水一冲了事,所以化粪池成为了“厕所革命”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桐兴村公厕 汪静/摄

“露天粪坑变成了封闭三格式化粪池。其作用是将厕所用水以及其它生活用水引到三格式化粪池进行处理。”区农业农村局改革与振兴股股长彭海介绍,第一格进行粪渣沉淀,厌氧发酵和杀灭虫卵的作用;第二格进行二次发酵,再次进行虫卵和细菌的杀灭;第三格储存粪液,将其沉清;最后,经过三格处理后的水就可以直接还田利用或者接入污水管网进行处理。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着力两项改革的“后半篇”文章,龙马潭区把厕所革命作为第一抓手,因地制宜,推动聚居点公共厕所配套建设和乡村旅游厕所新改建;针对户用厕所修建,采用沼气池、三格式化粪池等方式。截至目前,龙马潭区已建成16座公共厕所、6座旅游厕所,并对6735户农户完成卫生厕所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

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魏园村公厕 汪静/摄

厂站管网 污水处理不再难

魏园村四季花海内,五颜六色的虞美人迎着明媚的春光尽情绽放,鲜艳欲滴的海棠把满园点缀得春意盎然。在阳光明媚、繁花盛开的田园风光中,村民自建的小洋楼独具特色格外漂亮。在小洋楼的深处,40平方米的污水处理站正默默运行,附近300余户村民的生活污水,从“三格式”化粪池排出后,便通过管网收集到这里进行集中处理。

“过去附近老百姓的生活污水经过三级化粪池的处理 后,只能达到农田灌溉的水质标准。”魏园村污水处理站巡检班组组长王堂昊介绍,如今,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以直排江河,既能保护长沱两江,更能让老百姓生活环境更干净整洁。

泸州位于长沱两江的交汇处,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要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泸州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做好污水治理工作。但是在农村,特别是人口居住比较分散的偏远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却是一个堵点、难点和痛点。

干净整洁的桐心院落 汪静/摄

打通“堵点”、 解决“难点”、 消除“痛点”,龙马潭区有妙招。

据彭海介绍,近年来,龙马潭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开展全面摸排,结合全区发展规划,编制印发了《龙马潭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22年)》,农村污水处理获得显著成效。

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聚居点已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和农村污水处理合理布局,谱好建、管、用“三部曲”。全区已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厂站37个,配套管网11公里,用于收集场镇周边841户农户生活污水。截至目前,全区已实现100%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河(湖)长制工作管理,清理村内水塘297口,清理村内沟渠201公里,清理村内淤泥1558吨,清理残垣断壁212处;全面开展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印发了《关于下达2020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任务的通知》(泸龙环委办〔2020〕15号),制定了《2020年度龙马潭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截至目前,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的6个行政村生活污水均得到有效治理。

垃圾转运 汪静/摄

智能分类 垃圾收转运更健全

在魏园村,除了独具特色的小洋楼,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小区。走进小区,已初具模型的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俨然成了小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硬件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工,等第三方服务公司到位后,它将和城里的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同步使用。”区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垃分办副主任文欣说。

除了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外,村里还四处可见垃圾分类标语、展板,吸引了来往群众驻足观看学习。

村民正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汪静/摄

为有效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零散、且区域分布广泛的问题,龙马潭区狠抓源头治理。以《泸州市龙马潭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为指南,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转运机制,制定《濑溪河和龙溪河流域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实施方案》,深入农村垃圾源头和堆放点整治,在全域街镇共建设地埋式垃圾库23座、购买垃圾清运车25辆、垃圾转运箱体700个、各类垃圾分类桶3.4万个,共投入资金3100余万元,生活垃圾转运率达到95%,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其次稳步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全区目前共配置农村保洁员582名,做到了村社保洁全覆盖。提高全区机械化作业水平,服务外包公司目前共新增各类机械化作业车辆20余辆、垃圾清运车6辆、新增电动三轮清扫保洁车60余辆。

古色古香的桐心院子 汪静/摄

村落打造 乡村旅游聚人气

阳春三月,又是一年花开时。记者随车沿着宽阔平坦的乡村小路来到桐兴村。

走进桐心院落,一幢幢错落有致充满田园气息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林中,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道路两旁花木盛开。院内,土路变成了石铺地面,旧房进行了外墙包装和壁画展示,院坝围墙由废砖和旧瓦罐组合而成,门前竹栅栏里还盛开着满园春花。厕所都改成了水冲厕所,户户门前放了不同颜色的分类垃圾桶,村里建立的智能垃圾分类服务站……还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游客。

美丽的魏园村 汪静/摄

“现在每天这里的游客量有1500人左右。”桐兴村党总支副书记喻言说,特别是周末,如果天气好,最高峰达到近万人。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村落到网红景点?桐兴村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能集聚人流?这里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喻言说,乡愁是啥?乡愁就是体现出村落形态,保持着乡土风情,保留住乡村文化和记忆,桐兴村有了这个颜值、有了这层气质,怎么能愁没有人气。

农家客舍 汪静/摄

田园变成了景区,农家变成了客舍,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以往只向土地要粮食的农民,现在却能捧上一碗“旅游饭”,桐兴村老百姓真正成了家门口的“小老板”。

一个传统乡村,挖掘自身特色,也能变身特色鲜明的景区。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打造龙马潭区独具特色的郊区旅游文化,通过农村环境“洗脸”打造宜居乡村,农民素质“洗礼”打造文明乡村,农业产业“洗牌”打造美丽乡村,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有“人气”。

龙马大地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农民变富,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一篇优美的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正在徐徐展开。

(汪静)

文章关键字: 农村 垃圾 污水 厕所 龙马潭区 编辑:贺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