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丨举全市之力 泸州39.9万人全部脱贫

发布时间:2021-11-11 10:46:24 稿件来源: 大听网

泸州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泸州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全市聚焦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等“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市之力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全市3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叙永县江门镇荤豆花餐饮一条街,紧邻纳黔高速江门出口和321国道,因交通便利而兴旺发达。2016年底,泸州市按照“以产定搬+产城相融”的总体规划,依托商贸街区、精品景区,在此设立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自此,158户657人搬出大山,在这里开启了幸福生活。

坡顶黛瓦穿斗墙、回廊院落花格窗。走进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幢幢川南仿古民居风格的楼房次第排开。

王正均是江门镇大元村村民。以前,老家房子修在山上,简陋破败,再加之道路不通,干什么都不方便。2017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王正均一家搬到了江门古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新楼房,开始融入城镇新生活。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楼房。我们都在美食街找到了工作,一个月有五六千元钱的收入,感谢党的好政策,日子越来越好了。”王正均说。

搬得出,还要留得住、能致富,这就需要产业支撑。古蔺县二郎镇复陶街社区聚居点就有这样一个脱贫产业园。

在复陶街社区聚居点脱贫产业园的红高粱种植基地里,破土而出的高粱苗是村民们增收致富的希望。每年盛夏,成熟的高粱挂满枝头,漫山遍野都披上了“红霞”。

陈卯先就在这个基地里务工。他说:“这里工作130元一天 ,种得好的话可以140元一天,几个月干下来,有一万五左右的收入。”

作为二郎镇唯一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复陶街社区居住着来自全镇12个村的140户560多口人。这里紧邻郎酒生产基地,当地党委政府依托郎酒,建立起了红梁酿酒、酒糟养牛、牛粪培肥的循环产业体系,带动安置群众增收致富。

复陶街社区支部书记李俊平介绍:“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优质的红梁,卖给郎酒厂,让郎酒厂生产更好的优质郎酒。郎酒的酒糟又拿来养牛。牛粪用来种红粱, 走的是立体生态农业。”

种好粱,养好牛。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美好愿景。

为了切实斩断穷根,泸州市还通过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改变,“三免一补”(免课本费、免杂费、免文具费,对小学半寄宿制学生和初中困难学生生活给予补助)等多元教育助学模式,让许许多多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实现了有书读、能读书、读好书。

杨新文是叙永县摩尼镇联盟村的村民,2018年搬进易地扶贫搬迁大银盘集中安置点,孙子和孙女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了。

叙永县摩尼镇中心校副校长说:“我们学校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方面享受了‘三免一补’,另一方面住校生每学期享受500元的生活补助,非住校生享受了250元的生活补助,减免了学杂费,还有教材费,以及作业本费。”

尽锐出战,精准发力。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泸州30余名市领导、655个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324个贫困村,1026名第一书记、2.5万帮扶责任人驻点奋战,胜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五年来,泸州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622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18个,建设住房19269套,安置77993人;建成脱贫产业园334个,完成694所农村薄弱学校(教学点)校园校舍建设项目,全市3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对口帮扶的藏区彝区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共泸州市委员会被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记者 曹峻岭 吴波  刘卓 周妤娜 王强

文章关键字: 搬迁 扶贫 安置 脱贫 易地 编辑:刘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