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川“跃”开局之年——2021年四川经济发展述评

发布时间:2021-12-21 10:58:05 稿件来源: 川观新闻

开局之年,砥砺前行。

这一年,写满了闯关夺隘抓发展的定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四川科学研判“时”与“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一年,写满了主动寻位扛使命的合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加码,项目共建、产业共兴、民生共享、生态共治……越来越多的“大合唱”响彻川渝;聚力“双碳”,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提速提效;构建新格局,四川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的路径更清晰。

这一年,写满了锐意进取谋创新的动力。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干劲抓创新,四川吹响了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角,新成果、新模式、新业态风起云涌。

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开启之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这一年,全省上下坚定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顺势而为、借势而进、乘势而起,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稳与进

这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战略定力。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100家!12月6日,成都A股上市企业数量突破100家,成为全国第十、中西部第一个“冲百”的城市。今年以来,A股市场“成都军团”“跑步”上市,平均每月都有企业“敲钟”,向外界传递出市场主体的信心与活力。

这种加速竞跑的节拍,贯穿于“十四五”开局之年四川经济发展的始终。

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四川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市场主体和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历史的风帆驶入2021年,摆在四川面前的是一道道考题。

一季度,四川GDP同比增长15.8%,增速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对于常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川来说,这样的“慢”很少见。外界一度担忧:四川经济能稳住吗?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战略定力,不为一时波动所困扰。省委省政府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以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农业、强工业、促消费、扩内需、抓项目、重创新、畅循环、提质量”的工作思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内在逻辑看,24字工作新思路既在三次产业集中发力、又在“三驾马车”寻求突破;既紧扣中央要求,又紧贴四川实际;既有补齐短板的战略清醒,又有发挥优势的发展自信。

稳中求进,时不我待。春节后一上班,省领导便相继率队赴重点项目调研,足迹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到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全年之中,这样的调研脚步不停,实地查看相关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两次省委全会决定;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到财金互动新政20条,到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政策“组合拳”……这一年,四川统筹做好政策设计和衔接,及时出台必要政策措施,夯实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

攻坚克难,稳中求进。纵观这一年的四川经济发展,有很多片段值得回味——

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成本持续走高,养殖户经历了从高利润到亏损的“过山车”。稳价格、保产能,作为生猪出栏第一大省,四川及时出台“十条措施”,加快构建猪肉常态化收储投放机制,业内专家评价,“指向之明确、要求之严格、措施之严厉,堪称罕见。”

制造业占比下降过快带来过早去工业化的风险,产业层次偏低、结构单一、链条较短、配套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紧盯“5+1”重点产业的产业链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四川吹响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号角,截至11月20日,21个市州签约项目1089个。

9月以来,国内“拉闸限电”现象波及20余个省份。保经济、保民生、保安全,四川打响保供“大战”,“内挖潜力、外扩增量、层级负责、联合保供”,电煤库存从历史低点的59万吨上涨到523万吨,成为9月以来全国极少数没有限电的省份,“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看似不相干的片段,背后却有着清晰的共同指向:勇于担当,以钉钉子的精神克服艰难险阻;敢于负责,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和决心抓落实,全力以赴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从一季度GDP增速低于全国2.5个百分点,到“半年报”的0.6个百分点,再到前三季度的0.5个百分点……一路追赶,四川与全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追赶力度大、速度快”是外界的一致评价。

临近岁末,从各项宏观经济指标看,四川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可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延续性和可比较性的“两年平均增速”,仍有望跑赢全国水平。

三次产业竞相发力。2021年,四川粮食总产量有望达716.4亿斤,增产10.9亿斤;前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制造业成为拉动增长的“主力军”;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加速突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5%,两年平均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81.7亿元,同比增长18.9%。外贸表现尤其引人注目,1至11月,四川外贸进出口规模达8538.6亿元,位列全国第八,同比增长16.2%,已超过2020年全年。

一干多支百舸争流。“主干”成都表现继续亮眼,成都平原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7名“种子选手”表现不俗,宜宾、绵阳、德阳、泸州的GDP增速跑赢全省平均水平。

跃动的数字背后,是时光胶片机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共同串起这一年的壮丽图景——

5月12日,德阳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连片的小麦遍地金黄。“511.2公斤!”当天,西南地区千亩以上规模小麦单产纪录在这里诞生。

宜宾三江新区东部产业园区,绵延数公里的工地上,上百台吊车同时作业。这里,是宁德时代在宜宾落子的全资动力电池项目现场,将建成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基地。

12月13日,一声鸣笛,满载着服饰百货、智能家电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驶往英国伊明汉姆,至此,成都中欧班列境外站点增至68个。

首个本土世界500强企业诞生、中国存储谷落地四川、央地携手打造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十四五”开局之年投用的最大民用机场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启用、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

2021年4月22日,一个注定载入四川历史史册的日子——当天,四川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成都隆重举行。历经千难万苦,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现行标准下62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150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全面消除,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一个多月后,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和最坚硬的堡垒——四川省凉山州,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场会举行。至此,四川迈向乡村全面振兴新征程!

时与势

这一年,顺应国家战略,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以“双碳”目标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注脚

两条城际线路和一条直达干线,编织成密织的路网,440辆氢燃料电池车将陆续奔跑于成渝之间——11月30日,川渝两地同时开启“氢走廊”建设。

细心的观察者很快捕捉到这条走廊的微妙之处:一方面,它连接成渝之间,辐射整个成渝地区关键节点城市;另一方面,它不仅是物流走廊,也串起了成渝两地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的链条,成为四川实现“双碳”目标、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的一个注脚。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谋划川渝一域作出的战略指引,是川渝两省市肩负的战略使命。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为今年以来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5月27日,重庆永川。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召开。“进一步树牢‘巴蜀一家亲’理念和‘川渝一盘棋’思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成为双方共识。

4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同一天,重庆市·四川省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举行集中开工。两地主要领导共同按下启动键,现场掌声雷动。

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川渝携手跑出“加速度”。这一年,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已印发实施,数十项规划或方案正加快推进;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在建6条;累计建设5G基站超1.2万个;设立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成功突破多项国际领先技术;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超过2.58万家医药机构实现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

截至10月底,《深化重庆四川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重点任务》10个方面共85项重点任务完成68项、持续推进16项,两地合作不断走深走实。

12月14日,四川宜宾。一年行至岁末,新篇章又已开启。当天,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正式启动,以经济圈为载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全国率先、前所未有,可操作性强。”省发展改革委给出了如是评价。

选择“双碳”,并非偶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正加快建设全国优质清洁能源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四川,再次主动出击——不久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牢牢把握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着力方向,聚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清洁能源支撑产业和清洁能源应用产业,加快推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下好“先手棋”:

427.9亿立方米——这是1-10月四川的产气量,约占全国产量1/4。起于四川的第五条特高压工程成功跨越长江,四川新能源装机规模第一大县会东县已建成7个风电场。

10GW——这是乐山的硅片生产能力。目前,乐山已打通晶硅光伏产业链全环节。全省的晶硅光伏、能源装备、多元协调储能体系、清洁能源输电体系等支撑产业竞相发展。

1000亿元——这是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投产后的年产值,今年6月,一期项目正式投运,全部投产后将建成全球最大的锂电生产基地。这一年,动力电池、新能源车、大数据、钒钛等应用产业在四川全面开花。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四川的发展格局之变,精彩不止于此。

这一年,围绕厚植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优势,提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功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在新阶段有了新内涵。

通道更加畅达——

神鸟展翅!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与世界的距离更加拉近;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破土动工,建成后将成为四川南下出海最便捷铁路货运干线;从成都出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已覆盖约60个国家、超过120个目的港……

平台能级更高——

西博会,已从西部地区开放窗口上升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全球疫情背景下,第十八届西博会如期举行,为世界打开更多机会之门。4015家企业参展,66个国家和地区逾5万名嘉宾客商线上线下融合参展参会,758个投资合作项目成功签约。

“朋友圈”加速扩容——

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活动再度相约,700余家境内外知名企业、商协会和机构如期而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成都市召开;智利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外国获批在川设立领事机构21家,数量居中国内地第三位、中西部第一位。

新与变

这一年,四川瞄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打造更优生态、更完善的机制,为创新者“欢呼”,为创新力“松绑”,经济发展动力澎湃

成功签约!

12月10日,我国首台自主G50燃机示范项目在京签约,意味着这一“大国重器”很快将走出实验室,在车间发出强劲的轰鸣。

两天之后,兴隆湖畔。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成都)项目正式开工。川藏铁路这一被誉为“世纪性战略工程”,将获得源源不断的科技动力支撑。

潮涌四川,动力澎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之首。

国家有期待,四川有作为。作为科教大省、军工大省,这一年,四川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创新,既是国之大者,也是省之大计”“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成为四川共识。

6月15日,端午节后上班第一天。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在成都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以省委全会的形式安排部署创新发展工作,在四川是第一次。

“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倍增”“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天府实验室”……一时间,全会公报里的新词热度不断攀升。

一周之后,省政府出台“科创十条”。这一重磅文件直面四川科技创新面临的基础研究薄弱、企业研发投入不高、高端人才紧缺等问题开出“药方”,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没有突破性的不写!”参与起草的人员透露。

驱动源之变、主战场之变,带来四川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定位之变、能级之变。

今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通知中,重庆市、四川省紧随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深圳市、安徽省合肥市,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所在地,跨入中国科技最高定位的“天团”。

开局见到新气象。一年之中,四川创新发展的舞台上精彩纷呈,成果不断涌现。

1月13日,设计时速超600千米、世界首台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在川启用,将为轨道交通带来前瞻性、颠覆性的变革——未来,时速1000公里的中国版“超级高铁”将不只是梦想。

世界首条高温超导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在成都启用(华小峰 摄)

7月13日,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开工建设。“玲龙一号”由在川央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是全球唯一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审查的三代核能小堆,标志着我国在模块化小型堆技术上走在世界前列。

盛夏8月,在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上,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中文简称“拉索”)接受专家组验收,人类离解密高能宇宙粒子加速机制更进一步。

每一秒,成都超算中心主机运行10亿亿次;每一天,位于地下2400米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不断探寻暗物质;每一年,搭载东方锅炉研制核心部件的新疆首个光热电站,可提供清洁电量近2亿千瓦时……

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四川突破来自于四川突围——瞄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打造更优生态、更完善的机制,为创新者“欢呼”,为创新力“松绑”。

新年伊始,四川即在自由探索类项目中启动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扩大科研单位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自主权;在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进行多年之后,今年,四川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退出国有无形资产管理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后形成国有资产新的管理办法,由此破解“不敢转”的桎梏,打消国有资产流失顾虑。

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激荡一池春水,激发企业活力。

省内钢铁行业龙头攀钢集团,1—9月共投入直接研发费用12亿元,新增专利授权244项;与之相对应,1—9月,攀钢实现营业收入811.42亿元,同比增幅41.92%;经营盈利68.10亿元,同比增幅336.29%。

数据凸显实力:1—9月,我省规模以上工业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833.3亿元,同比增长21.1%,比规上工业高出3.8个百分点;两年年均增速15.4%,比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

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也催生了新模式、新业态。

今年春节,一场燃爆的灯光秀在成都金融城双塔上演。流光溢彩的画面背后,是政府和企业开拓显示产业应用场景的范例。今年1月,成都面向全球发布《城市场景机会清单》,1000余个场景中蕴藏着城市新经济的生命力。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绚丽多彩的灯光秀(华小峰 摄)

大凉山深处的盐源县黄沙沟村,家家户户种的苹果如今通过村里的快递超市就可发往全国各地。今年,全省2.6万余个建制村实现快递服务100%渠道通达。把握农村电商发展的风口,村民正从“快递+”中寻找发展新空间。

科技之光,创见未来。

这,就是2021的四川。更有韧性、更具活力的四川!

记者 张彧希


文章关键字: 发展 四川 创新 成渝 经济圈 编辑:周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