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源浚流长,描摹“何以四川”的时代答卷——写在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开幕之际(上)

发布时间:2023-09-25 14:48:32 稿件来源: 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吴梦琳 杨艺茂

浩荡长江,润泽万物、哺育文明。9月26—28日,全国演艺博览会、2023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第九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2023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暨“安逸四川之夜”——四川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广主题活动等系列活动即将落地“长江首城”宜宾。

宜宾三江交汇

这是四川文旅界的一次盛会,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的一项具体举措。

连续两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前往眉山三苏祠、宜宾三江口长江公园、广元翠云廊、德阳三星堆博物馆等地,对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等作出重要指示,并高度评价“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

翠云廊古蜀道

谆谆嘱托,饱含期许。殷殷期盼,指明方向。

近年来,四川在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让珍贵文化遗产“活”起来,描摹“何以四川”的时代答卷,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涵养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久久为功

构建巴蜀文化发展脉络

今年成都的夏天,是被青春和梦想之风吹过的夏天。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圆满举行,这是一项大型国际体育综合赛事,也是一个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盛会。太阳神鸟凌空而起、蜀锦织就“锦绣之路”、川剧变脸惊艳全场……巴蜀韵、中国风、国际范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现着一个文化厚重的四川,一个蓬勃发展的四川,一个开放包容的四川。

金沙遗址博物馆

蜀绣大师彭世平创作的“三异绣”熊猫作品。(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供图)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近年来,四川把加强巴蜀文化保护性传承作为重点工作,系统推进重要遗址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成效显著,梳理、构建四川历史发展的脉络,保护、传承川人的精神命脉。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宜宾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的“江天万里——长江文化展”在宜宾市博物院试运行开放。该展曾于2021年12月首次在国博展出,宜宾是全国巡展的第一站。展览汇集了130余件/套各类材质的长江文化代表性物证,大量文物和文献资料,展现着四川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

从历史经纬角度来看,或许更能深刻理解巴蜀文化底蕴之厚重——

甘孜稻城皮洛遗址的考古成果,被誉为“石破天惊”,具有世界性重大学术意义。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精美的阿舍利遗存,13万年前石头手斧打破了“莫维斯线”,也证明早期人类已经开始征服高海拔极端环境。

位于成都新津的宝墩遗址,在4500年前发出成都平原第一缕文明的曙光。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这段曾经被当作传说的久远历史被逐步厘清,确认宝墩遗址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神秘的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西南地区迄今所知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先秦时期遗址。金面惊艳,青铜呈奇,展现着古蜀人天马行空的瑰丽幻想,同时陶器、青铜器中一些器型也深刻体现出三星堆和中原文明以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的联系。

三星堆青铜人头像

秦汉以来,四川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移民。著名的司马相如、苏轼等都是入川移民家族后人,文翁、李冰、杜甫、诸葛亮等也来到四川与之“相互成就”。

千年来,地处西南的四川,以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巴蜀文化,绵延发展至今。

“可以说,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体现最为充分的地域文化之一。”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川说,在不断的交流发展中,巴蜀大地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彰显了巴蜀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巴蜀大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仅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所形成的丰厚文化积淀,也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缩影。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厘清巴蜀文化发展脉络,为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厚植历史根基、提供历史滋养。

研究阐释

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7月,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绵阳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读李白 游神州”中华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宣传推广活动在李白故里——绵阳江油举行。

李白故里

江油是李白故里,李白在这里读书、生活了24年,留下了诸多珍贵遗迹,赋予这片土地灵秀之气与浪漫之风。近年来,当地持续举办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主动成为李白文化的传承守护者。

“李白热潮”涌动四川,正是四川加强对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强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四川现有5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000多处非遗资源点,数量、等级均居全国第一方阵。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创新阐释,探索彰显四川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明确使命——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全局谋划——在省级层面出台文旅发展多个相关规划,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等国家重大工程,实施巴蜀文脉赓续工程,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不断推进。

激活动力——四川在全国省级层面首创财政支持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创新实施文旅融合示范项目。今年以来,已安排3亿元支持30个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建设,省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创建单位新增49个,“梵木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创新表达——根植巴蜀文化资源,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安逸四川”核心形象,创新形式展现古蜀文化、三国文化、三苏文化、大熊猫文化等核心文化。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推动全省非遗馆高质量建设,常态化办好“四川非遗精品展”并免费开放,开展“非遗四川·百城百艺”评选,音乐剧《熊猫》《三星堆》《苏东坡》《将进酒》等一批新作诞生,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彼此增益。

音乐剧《苏东坡》

“以自信自强的心态和姿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艺术创作演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四川文化软实力和巴蜀文化影响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时代表达

文化力量浸润当下生活

三苏祠东坡盘陀像

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也是如今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三苏”纪念祠堂。今年6月,“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主题展在三苏祠开展,通过“宋代和眉州”“三苏家训、家风、家教”“三苏家国情怀”“‘家’和‘国’融合”几个部分,融入雕塑、影片、互动装置等,通过室内室外联动,讲述苏氏家教家风、家国情怀,吸引大批游客。

博物馆人流如织,早已成为常态。今年以来,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等多个文旅新地标亮相,四川博物院的“盛世莲开——中国文化中的莲荷意象特展”、成都博物馆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等众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大展,并推出丰富多彩的主题研学活动……逛博物馆成为四川人的日常,博物馆也成为游客来到四川的热门打卡点。

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工程,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全省“万人赏月诵中秋”集中展演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时代表达,推进文化惠民,共享文化盛宴,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当下生活。

6月,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主题的第三届四川艺术节开幕,整体活动将持续至年底。此次艺术节覆盖全省21个市(州),除了开闭幕式、剧目展演、文艺评奖、成果展览、艺术赛事、区域交流等外,还特别推出“百县百戏”“万众看戏”“大众评戏”等系列惠民文化艺术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全民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展现出四川文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鲜明图景,构成了四川生动丰富的文化景致,也成为文明传承、滋养风尚的重要载体。

古老与现代碰撞,不断丰盈我们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涵育起川人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文章关键字: 四川 巴蜀 文化 文旅 三星堆 编辑:周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