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丝路花正开·大洋洲丨​当猕猴桃遇上奇异果

发布时间:2023-10-11 10:31:24 稿件来源: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付真卿 伍力 郝飞 郑松

9月11日,由四川日报全媒体、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组织的“丝路花正开·‘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调研行”大洋洲组从成都出发,前往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新西兰。

虽然相隔万里,但新西兰与中国的交往合作源远流长。2017年3月,中国和新西兰签署关于加强“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备忘录,今年6月,两国发布联合声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友谊再上新台阶。

四川与新西兰的合作,则要从一颗小小的猕猴桃说起。而这也是调研组前往新西兰重要的目的之一——探访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共同打造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2014年1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新西兰,与时任新西兰总理约翰·基共同为联合实验室项目揭牌。2020年9月,该实验室被科技部正式纳入“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而四川与新西兰关于猕猴桃的研究合作更是长达30年之久。

四川与新西兰为何会因猕猴桃结缘?双方的合作取得哪些成果、又带来哪些启示?都是本次调研组要探寻的问题。

持续30年的深入合作

调研组的目的地,是位于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东南3个多小时车程的蒂普基(Te Puke)。

蒂普基是一个人口仅约七千人的小镇,但以它为中心、周边被称作丰盛湾的区域出产了新西兰80%的奇异果。新西兰每年出口约七千万箱奇异果,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三成,蒂普基因此也被称作“世界奇异果之都”。奇异果(Kiwifruit)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被新西兰大量商业出口后才有的新名字,而它在原产国中国,叫做猕猴桃。

“世界奇异果之都”蒂普基小镇一角。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蒂普基研究中心就坐落在蒂普基镇城郊,该研究中心是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重要载体之一。

已经退休的拉塞尔·劳(Russell Lowe)教授专程回到蒂普基研究中心与调研组见面。拉塞尔教授是新西兰与四川猕猴桃研究合作的开拓者之一。因为其杰出贡献,他在2003年获得了四川省政府设立的首届“四川金顶奖”(现更名为“天府友谊奖”)。

新西兰与四川猕猴桃研究合作的开拓者之一、首届“四川金顶奖”获得者拉塞尔·劳教授。

在上世纪80年代,新西兰就开始派出科学家来中国考察了解猕猴桃的情况。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原主任李明章介绍,新西兰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猕猴桃育种、种植技术和市场经验,中国拥有最丰富的野生猕猴桃种群资源,“双方都有很强的合作意愿。”

1993年9月,已经第三次来华的拉塞尔第一次来到四川,“我去了都江堰,看到很多农户都在种猕猴桃。”拉塞尔说,当时四川已经在培育和选种,这令他非常兴奋。李明章对于拉塞尔的到访也很兴奋,迫切想了解和学习先进的技术。

随后几年,李明章等中方研究人员多次前往新西兰,来到蒂普基,“一般每次1到2个月,他们来了解我们的种植技术,参观商业猕猴桃果园,思考如何将一些技术带回中国。”拉塞尔说,四川与新西兰的合作就这样从科学交流的层面开始了。

1997年,四川与新西兰正式启动了第一个猕猴桃重点合作项目——长江三峡库区猕猴桃种质资源异地保存项目。2014年8月31日,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在奥克兰正式签署协议,共建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标志着双方合作从项目化进阶到平台化。2020年,科技部正式批复建设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到今年,四川与新西兰的猕猴桃研究合作刚好30年。

从学习取经到并驾齐驱

在蒂普基研究中心,拉塞尔教授带着调研组参观了实验室、培育室、试验田等地。蒂普基研究中心于1972年建设,目前占地50公顷,是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布局在全国的14个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最核心的猕猴桃研究中心。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蒂普基研究中心试验田里,猕猴桃树发出新芽。

通过与新西兰方面长达30年的深入合作,四川在猕猴桃科研、栽培、产业等各领域都获益匪浅。

例如长江三峡库区猕猴桃种质资源异地保存项目,四川和新西兰的科研人员合作收集到了接近2000份猕猴桃种质资源,促成了在德阳什邡市建立起全球最丰富的的猕猴桃种质保存基地。“我们还学会了一整套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和科研方法。”李明章说,这些都为后来四川构建自己的猕猴桃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打下了基础。

拉塞尔回忆,他1993年去都江堰时,看到当地将猕猴桃树种在稻田埂上,“土壤太厚实,排水不畅,根部容易病变。”拉塞尔说,他总共去过四川20次,看着这里的土壤改良、架型修建、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品质控制等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一步步地提升。

“从产量和种植规模就能直观感受。”李明章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四川猕猴桃亩产最高800公斤左右,现在最高能达到2000公斤以上。2006年四川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约12万亩,2020年底已达到75万亩。与新西兰合作前,四川就独立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种红肉猕猴桃“红阳”。而在双方合作助力之下,四川已成为世界红肉猕猴桃最大的研发和生产基地。

经过双方多年的合作,四川猕猴桃研究体系和产业化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与新西兰并驾齐驱甚至部分超越。更令人乐见的是,四川还在以专利授权和技术输出等方式,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推广现代猕猴桃栽培技术。

在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蒂普基研究中心,中心业务经理胡安妮塔女士与拉塞尔·劳教授向记者介绍不同的新西兰猕猴桃果实。

据李明章介绍,近年来,四川已独立培育出10个红肉、黄肉猕猴桃新品种,并申请了国际专利。“我们现在有30个品种权,而且有11个国家得到授权在使用这些品种权。”李明章介绍,目前包括欧盟、智利、秘鲁、阿根廷、澳大利亚等都在开始种植四川培育出的猕猴桃品种。

此外,四川还向来自泰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国家的科技人员开展培训、推广技术,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猕猴桃产业共同发展。

新平台上的新合作

9月正值新西兰初春,无论是蒂普基研究中心的试验田还是周边的种植园,大部分猕猴桃树都才刚发出新芽。而在北半球的四川,正是猕猴桃收获的季节。“因为南北半球的季节差异,中国与新西兰的猕猴桃产品在市场上是互补的。”拉塞尔说,未来四川和新西兰在猕猴桃研究和产业合作方面仍然有广阔空间。

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蒂普基研究中心试验田里,猕猴桃树发出新芽。

今年8月底,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副院长盖文·罗斯(Gavin Ross)率队来到四川,与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就“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和双方未来的合作重点进行了对接。

在四川,盖文·罗斯一行访问了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新建的高标准核心科研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面积2000平方米,还配套建成了1500平方米的田间生产实验室,研发功能覆盖猕猴桃全产业链。此外,依托“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项目,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还在德阳建立了涵盖全国不同生态区域猕猴桃种质的资源圃,建成猕猴桃核心科研基地500余亩,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00亩,建立联合实验室陕西中心、贵州中心、采后贮藏加工中心和苍溪工作站等等。

今年8月,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副院长盖文·罗斯(左一)率队来四川访问。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李明章(右二)介绍四川猕猴桃研究情况。

盖文·罗斯对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未来的研究合作期望很高,“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平台,更加有利于双方共同开启新的研究课题,造福中新两国。”盖文·罗斯。

据李明章介绍,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合作框架下,四川与新西兰的猕猴桃研究合作进一步实现了制度化和常态化。双方成立了联合实验室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双方工作联委会制度,每年组织召开会议,总结、谋划、研究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了科技人才交流培养机制,每年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科研人员年均互动交流20人次以上,实现国际科研合作常态化。

“我们在确定了研究方向和课题后,可以各自在各国申报项目,然后整合资金投入研究。”李明章说。

事实上,新的合作项目已经启动了。

就在盖文·罗斯一行访问四川之前,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所所长庄启国刚从新西兰回国,他在位于汉密尔顿(Hamilton)的研究中心待了3个月。在这期间,庄启国与新西兰科研人员一起专注于名为“细菌性溃疡病菌”(PSA)的猕猴桃病虫害研究,而这也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框架下,四川和新西兰最新的合作研究项目。“我们和中国都面临(猕猴桃)病虫害控制方面的挑战,这需要从两国科研团队的通力协作。”盖文·罗斯说。

拉塞尔对此也非常认同,他认为,虽然有更成熟的技术,但多年以来新西兰猕猴桃也面临着气候变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诸多挑战,与四川的进一步合作(特别是对种质资源库的利用),对于应对这些新情况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这些资源,发现能更好抵御新情况的植株。”

文章关键字: 四川 合作 猕猴桃 新西兰 拉塞尔 编辑:李玉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