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翻越夹金山 一个藏族乡村的“成年礼”

发布时间:2021-06-18 10:32:27 稿件来源: 封面新闻

又是一年绿绒蒿花开,夹金山上白雪皑皑,山下青衣江源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县城西侧青衣江畔的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外,藏族女子马花站在广场上,凝视着身边的雕像,神情肃穆。雕像刻画的是一位藏族青年手指远方,正向身边的红军战士诉说着什么。

这里镌刻下的是一段历史,也是马花家族的骄傲。

“那是我爷爷,当年他提着马灯,多次爬雪山为红军带路,战士们便给他取名‘马灯红’。”作为纪念馆的一名特殊讲解员,马花很少主动对人提起这段往事。在她每天讲述的那些并不遥远的烽火故事中,在游客们所处的纪念馆里,在这座小城最显眼的广场雕塑上,都有她爷爷马登洪的身影。

马花觉得,这样的自豪应该放在心里。所以,从爷爷开始,他们家就改姓马,甚至留下了一个传统:将独立攀登夹金山,作为马家后人的“成年礼”。在她的家乡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qiāo qì)藏族乡,这也是很多藏族青年的共同经历。事实上,这里的多数村民都拥有一段红色记忆:他们的长辈,有的打开家门照顾红军伤员,有人参加革命,留下传奇。

2021年6月18日,是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86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夹金山上积雪依旧,一如当年红军到达时;山下硗碛乡村,那些埋藏于阡陌小道中的红色记忆,正在被人唤醒。

红军向导马登洪后代马花

他们不是“霉老二”

在硗碛,房前屋后都是青山,高低错落,连向远方的白雪冰峰。

86年前,得知红军将抵达,村民们躲进了青山的大小褶皱里。他们害怕这支队伍是和土豪劣绅一样的“霉老二”,只会欺压百姓。

“他们才不是‘霉老二’!”66岁的藏族老人王康林从小就听老人讲,红军抵达硗碛后,不进百姓的房屋,不拿一针一线。累了,就坐在道路两旁休息;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干粮炒面。

如今,代代相传下,这些故事,早已成为硗碛人的集体记忆。

红军走后,凉水井被当地村民称为红军井

 从宝兴县城到硗碛的路上,青衣江蜿蜒而过。江边峭壁上的小孔,有的是红军经过时抢修栈道留下的;靠近村子,两座锅庄房静默已久,红军主力军团曾在这里誓师翻越夹金山;再往前走,曾经的凉水井旁,古木参天,红军在此露宿,饮马休息,他们走后,村民们把这里改名为“红军井”……

那是一支经历了漫长跋涉的队伍。

在抵达宝兴前,他们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激战菩萨岗、飞夺泸定桥……抵达硗碛后,又有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夹金山横亘在前,只有翻越大雪山,他们才能以最小损失,和懋功地区的红四方面军会师。

“条件那么艰苦,但他们很乐观。”在硗碛流传的故事里,红军战士们挖野菜、吃干粮、围着火堆过夜,笛子声、歌声、谈笑声,热闹了整个夹金山麓。

红军前往夹金山时通过的栈道遗址

1935年6月12日拂晓,红二师四团带着干粮、干辣椒、烧酒等,拄着木棍竹竿,沿着崎岖狭窄的山路,迎着袭人的寒气,穿过迷漫的晨雾,经筲箕窝、一支箭、五道拐,率先向夹金山顶爬去。

彼时夹金山上,漫天飞雪。最可怕的是雪塘,看着不显眼,人一旦踩上去,就要陷到雪窝子里,再也爬不起来。要避开这些雪塘,只能靠熟悉路的向导领着,沿着用石头垒起来的“望杆”行进。

夹金山上的五道拐,当年红军就是顺着小路翻越夹金山

后来,主动提出为红军带路的马花爷爷,将这一路震撼,讲了一辈子。他讲得最多的,不是衣着褴褛的队伍在暴雪中手拉手向上走的艰难,不是气候多变,核桃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下时无处躲藏的无奈,不是有战士想休息结果再也没醒来的遗憾。

他讲述最多的,是在临出发的夜晚,红军怕他冷,将一床毯子盖到他身上。

“爷爷说,那样的关心,是做不得假的。”马花说。

红军长征时毛泽东居住过的民居

大山孩子们的传承

86年前,当那样一支衣着褴褛却眼神坚定的队伍,慢慢爬下夹金山时,这些世代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开始改变。

在硗碛,如果说藏族青年马登洪的高光时刻,是走进同样年轻的红军队伍,那么,到了下一代,很多人的高光时刻,同样和部队脱不开关系。

19岁那年,少年王康林从硗碛出发,他走了两天两夜到达宝兴,在县城参军入伍后,列车驶出平原,一路而上,将这群新兵带到兰州。

大山的孩子,参军的种子是在父辈关于红军翻越夹金山的讲述中种下的,又在绿色军营拔节而起,成为理想的大树。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荒漠戈壁中,王康林和战友们日夜守护的“大家伙”,在1975年11月26日凌空而起。那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他和战友们相拥而泣。

那时,王康林并未意识到,这颗卫星正常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此后,他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路见证中国航天探索的新高度。

山歌创作者王康林

其实,到了王康林这一代,硗碛青年参军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宝兴的三分之一。这个雪山下封闭的小乡村,被红军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从小听着红军过雪山的故事,我们去参军是理所应当的选择。”坐在自家门前,姜树森将烟抽得“叭叭”响。报名参军那年,他已经21岁,超龄了,被婉拒后,他立马火了,“当年红军从我们那儿开始爬雪山,我们硗碛男娃儿就是要去军营。”如今,他已经73岁,最宝贝的物什是挂在客厅最显眼位置的照片,那是1995年2157位全国劳模的合照。

“你能看见我吗,我那么明显,就是戴着帽子那个。”老爷子中气十足地问道。面对只有小指尖大小的头像,他掏出手机,把摄像头当作放大镜,一个个划过,“看,就在这里,这就是我,多明显。”

获得过全国劳模称号的姜树森

退休前,他是硗碛乡泽根村的村支部书记,在带领全村人搞生产的年代,他的口头禅就是,“再难都没有红军爬雪山难。”

类似的,还有马花的父亲马文礼,他生于牛棚,从小听父亲讲为红军带路的故事。长大后,自然是参军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战士。1985年,他转业回乡,在硗碛派出所工作多年,直到2009年退休,“生活在新时代,我比我父亲幸运多了。

和平年代的“成年礼”

马家人鲜少对外提及,红军离开后,国民党追兵也来到夹金山下,大肆搜捕给红军提供了帮助的百姓。为了避难,马登洪到山那边做了十多年长工,直到当地解放后才回到家乡。

“爷爷对这段经历很自豪。”如今,对于马花全家而言,独自去爬一次夹金山,是属于他们的“成年礼。”

红军翻越夹金山时候的向导马登洪(翻拍)

马花高二时,马文礼让她徒步翻越夹金山,去体验当年红军的艰辛。于是,她早上7点出发,次日凌晨才抵达。她记得明明累得全身发抖,心里却涌起一股力量,“感觉以后什么都打不倒我。”如今,马花在宝兴县城上班。她的工作,就是将当年红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王金成在凉水井菌菇基地内

留在家乡的年轻人还有王康林的儿子阿泰。在“红军井”边上,他的创业从一个菌菇基地开始。如今,这个菌菇基地能为当地提供超过30人的就业机会,年产值达到百万元,“和平年代,我们建设家乡,也可以是一种理想呀。”

2021年,建党百年。这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带动起红色旅游,沿国道351线从宝兴县城来到夹金山下的硗碛乡,再到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垭口,一路都有前来致敬长征的参观者,他们走红军小道,听红军故事。

星空下的夹金山垭口

2020年以来,宝兴县红色旅游景点已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0亿元。从过去到未来,红军留下的“礼物”,一直都在以各种形式,回馈着这一方土地。

这个初夏,王康林编了一首歌,藏语和汉语夹杂的歌声在夹金山山头响起:

“1935年,红军长征到硗碛。翻越夹金山,带路马登洪……红军精神在,雪山丰碑长……”

歌声悠远。从硗碛到夹金山的公路边,青山环绕,野花怒放,手掌模样的藤蔓四处延展。在原硗碛场镇后的山梁上,一棵松树郁郁葱葱,那是当年百姓们沿着红军翻山走过的路,搜寻到的红军遗体安葬处。当时,他们特意在烈士的坟旁栽下一棵松树,每年凭吊怀念。

大雪掩映下的夹金山村

如今,这棵松树已长成蟠龙雨伞状的大树,当地人称“红军伞”。距离红军第一次抵达这里,翻越夹金山,已经86年。


文章关键字: 翻越 红军 夹金山 马花 王康林 编辑:佘皎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