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老战士骨灰里的黑色金属片,到底是什么?丨百年百篇

发布时间:2021-01-05 10:02:27 稿件来源: 封面新闻

【老兵档案】

耿志文,男,1928年12月生于安徽和县。1943年参军入伍,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七师战士、副班长、班长,二野后勤部排长,历经多次英勇战斗,身上多处负伤,多枚弹片留在体内。曾被授予战斗英雄勋章、解放奖章、抗日胜利纪念章等。

新四军老战士、老党员耿志文15岁进入军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过大小无数战斗。他从战争中活了出来,但在很长时间里都鲜少提及那段经历。战争,带给他的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

2017年,耿志文在成都逝世,享年90岁。

遗体火化完,家属在他骨灰里发现了几块黑色弹片。所有人没想到,原本嵌在他身体里大半生,几乎被人遗忘的弹片,会以这样的方式重现。弹片躺在子女手心里,他们明白这就是父亲多枚勋章背后真正的“功勋”。

在黑色弹片冰凉的金属质感下,是一段段战火硝烟的峥嵘岁月,也是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

一枚弹片

新四军老兵逝世 

骨灰里发现黑色弹片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耿志文去世第三年,他的家人在媒体上依然能见到关于这位老战士、老党员的相关报道。

在家人的记忆里,耿志文有些严肃,声如洪钟,能震得住人。他们归结为是老爷子当了大半辈子军人的缘故。2017年8月21日,躺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房里的耿志文,再也听不见老伴的声音,也没机会跟她道别,就如同睡着了一般,永远地离开了。

两天后,遗体火化仪式举行,家属在耿志文的骨灰里发现了几块指甲盖大小的黑色金属片,子女们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父亲之前讲的,他在抗战时期被炮弹炸伤,一直没有取出来的弹片吗?”子女们更没想到的是,父亲曾提到的嵌在身体里数十年的弹片,会以这样的方式跟他们见面。

抗战老兵耿志文骨灰中发现的弹片。

彼时,耿志文的老伴蔺芳苏小心翼翼地将弹片放在掌心,喃喃自语,“这个东西跟了他大半辈子,比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还久。”

蔺芳苏说,因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受过伤,耿志文这些年一遇到天气变化,身体就多处出现疼痛,“一开始以为是风湿,听他讲了才晓得是弹片留在身体里。”蔺芳苏曾告诉记者,丈夫的左手曾被子弹打穿过,留下不能提重物的后遗症。

与耿志文一样,蔺芳苏也是军人,她从河南参军,学的是护士,后来还学习了检验学。婚后她曾陪同耿志文去医院检查,发现他的腰和臀部里面,藏着12枚弹片,因为战争年代的医疗条件有限,一直没取出来,他也慢慢习惯了。

一段回忆

少年郎毅然从军 

他加入新四军参加抗战

据家属回忆,这些长时间留在耿志文身体里的弹片,成了他的作战证明和记忆。

1928年,井冈山会师成功。同年底,耿志文在安徽和县东堡耿村出生,家里当时靠着务农为生,艰难地养活了耿志文四兄弟。但随着日军侵略“铁蹄”蹂躏,活着变得更为艰难。

1943年,在抗日救国的感召下,15岁的耿志文告别父母,毅然跟着新四军的步伐投入抗战的洪流中。临走前,他在老家的土地上画了一个叉做标记,借此明志,“不把鬼子赶走,就不再回家乡。”

在新四军中,年少的耿志文快速成长起来,从一名司号员,成长为班长、排长……其间历经战斗无数。由于他每次都高质量完成交代给他的任务,受到领导重视。但也因每次都拼命完成任务,他的手臂、腰部、臀部、腿上都曾负伤。

比起战争带来的伤痛,让耿志文更加遗憾的是,因为战争的缘故他没来得及回去见父亲最后一面。见到母亲时,已是战争结束,母亲得知他到了成都后专程来寻,母子才得以见上一面。

舍身忘死

渡江探察日军情报 

三名战士获陈毅夫妇夸赞

在江苏盐城的一场对日作战,是耿志文给家人讲述得最多的回忆。彼时,他已经升任班长,奉命带领一班12名战士,渡江侦察日军的炮兵阵地情况。一开始还比较顺利,直到情报搜集得差不多、地图快要绘制完时,他们被日军发现了。

日军立即用机枪对我军战士进行扫射。由于敌我力量差距悬殊,无法正面对抗。面对日军追击,他们选择冒险跳入长江求生。12人前去侦察、测绘,最终仅有3人回来,其余战友要么牺牲在日军枪口下,要么被滔滔江水卷走了。在家属眼里,耿志文每次说起这段经历,情绪都十分复杂。

耿志文生前获得的部分勋章。

但这一次以命换来的情报,直接助力耿志文所在部队的反攻。活下来的3人得到特别嘉奖,受到陈毅的夸赞,陈毅夫人还奖励了他们各一枚银元。

之后,耿志文更多是跟随部队在江苏一带打游击。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躲在芦苇荡里的日子,由于部队的存粮少,他们就靠抓鱼挖藕来吃。部队跟当地百姓关系十分融洽,老百姓除了主动给他们通报情况外,还会邀请他们去家里吃饭。

吃饭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武器弹药一直是块心病。据耿志文生前回忆,艰难的时候,几人才有一把枪,而且弹药少得可怜。装备来源只能是靠打游击和反“围剿”时缴获。耿志文跟随新四军苏北部队前往华东一带,参加过反“扫荡”战斗数十次,全身多次负伤。

奋斗终生

在战火中入党

满身战伤都是他的功勋

抗战结束后,耿志文继续参加了解放战争。从江苏、华东一线作战,最终来到西南地区。1946年,在那个战火硝烟弥漫的年代,年满18岁的耿志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的这一段经历,他曾告诉家人,是他一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他一生参加过很多场战斗,从抗战到解放战争,荣获了很多勋章,有战斗英雄勋章、解放奖章和抗日胜利纪念章等。”耿志文家属说,这些都是他一辈子的荣耀。

“上了年纪后,父亲会时不时给我们讲起参加过的战斗。”在儿女的印象里,耿志文的形象是严厉的,从小要求他们多学习、看书,让子女们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是如何的艰难困苦。

耿志文老人2015年观看纪念抗战胜利阅兵时的照片。杨涛 摄

在耿老骨灰里发现的黑色弹片,家属一致决定将它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弹片背后,万千共产党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或许也是这枚弹片被发现的意义。”据了解,目前该弹片保存在建川博物馆内。

与耿志文一样,一生战功卓著的八路军老战士傅一宗2005年8月13日病逝后,家人在他的骨灰里发现了12枚弹片。这些弹片主要来自他在抗日战争受的伤。由于当时八路军医疗条件有限,只能进行简单治疗,不少弹片就一直留在他的体内。之后,他还带着这些弹片参加过百团大战。

新中国成立后,傅一宗前往医院检查,能看到他体内存留的这些大小不一的弹片,由于大部分嵌入较深,最终医院只取出6块,其余的不敢贸然做手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如今,耿志文、傅一宗等老战士、老党员走了,但骨灰里留下的一枚枚黑色弹片,却浓缩了英雄的一生,就像时间刻刀留下的隽永一笔,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功勋。


文章关键字: 12 骨灰 耿志文 弹片 新四军 编辑:周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