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听网   > 正文

“白猫黑猫” 最有名四川俗语的背后故事|百年百篇

发布时间:2021-01-18 11:19:27 稿件来源: 封面新闻

“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猫论”,揭示了一个时代的迫切需求,更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思维之门。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猫论”源于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句民间俗语能够与一个时代联结,体现出邓小平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也展现了四川方言简练、平实,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魅力。

一句俗语与一个时代,“猫论”溯源与误传

“猫论”溯源,要回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

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

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邓小平认为,哪种生产形式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只是一次内部会议的讲话,“猫论”并没有传播开来。

当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再次借用这句俚语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这次讲话,后来被收入《邓小平文选》。

这是“猫论”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被误传为:“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内的《双猫图》。这幅《双猫图》是著名画家陈莲涛绘赠给邓小平的,曾长期挂在邓小平的办公室内。

“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是四川农村的一句俗语。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猫论”就是在这种共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起来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猫论”成为了中国将社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的一个理论标志。上世纪80年代初,薄一波曾问邓小平,对“黑猫白猫”这个说法现在怎么看?邓小平回答:“第一,我现在不收回;第二,我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说的。”

1985年,邓小平再度当选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猫论”的影响扩大到世界。

邓小平的语言魅力:简练、平实、幽默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协兴乡牌坊村,直到1920年前往法国留学,他在四川生活了16年,语言风格深受四川方言的影响。邓小平的语言艺术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简练、幽默、平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著名的“猫论”就是一次集中体现。

简练,是邓小平语言的突出特点。晚年时,孩子们曾经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问起他在太行山时期都做了些什么事,他的回答是两个字:“吃苦。”谈起他和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的历史,他的评价也是两个字:“合格。”

邓小平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幽默。邓小平一生既波澜壮阔,又历经磨难,他坦率地承认自己是“实事求是派”、“乐观主义者”。他说:“没有别的,就是乐观主义……如果天天发愁,日子怎么过?”乐观主义使邓小平养成了幽默的性格和语言风格。

1957年1月12日,清华园里,万余师生冒着凛冽的寒风等待着邓小平来作报告。邓小平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调开始了他的报告:“过去,我们部队有的战士不爱听报告,屁股坐不住,讲怪话:‘不怕飞机加大炮,就怕政委作报告。’今天,我这个政委来给你们作报告,你们怕不怕呀?”邓小平这番诙谐幽默的话语,一下子拉近了他与听众的距离,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1984年10月1日国庆大阅兵之后各方阵陆续前进,当参加国庆游行的大学生通过天安门时,队伍中突然展开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这一表达亿万人民心声的标语,永远被历史定格。人民日报记者 王东 摄

邓小平提出开启社会变革的理论,其中许多都出自民间俗语,语言平实却充满睿智,因为它们源于人民和实践,深刻反映了人民的切实需求。除了开头提到的“猫论”,我们熟知的还有“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等等。

给邓小平做翻译,听不懂四川口音遭遇尴尬

说话爱用俗语、谚语,还带有浓重的四川话口音,这就给倾听者带来了难题。外交部英文专家、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施燕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回忆过她因听不懂邓小平说话而遭遇的尴尬。

施燕华曾做过邓小平的随身翻译,觉得他的四川话还是比较好懂的,不过邓小平比较喜欢用一些民间的谚语,给翻译带来不小的挑战。“比如有次说到美国的中东政策,邓小平认为是‘驴驹子推磨’。我听了几次都不懂,后来旁边有一个陪同的司长告诉我说是‘小驴子推磨’,我才明白,原来是说中东政策原地打转的意思。”施燕华回忆。

即便是邓小平的“四川普通话”已让施燕华觉得非常好懂了,也不免有存在听力盲点的时候:在四川话里,四、十不分,因此在邓小平讲到这两个数字时,施燕华一般用猜。“如果我觉得是四,就说着‘四’,同时伸出四个指头,如果不对,他(邓小平)就会说‘不对,是十’。”

翻译家张维为也有过类似的尴尬。邓小平一次会见外宾时说到“失误”这个词。由于发音类似“十五”,整个句子的意思连不上,张维为一时愣了。坐在一旁的时任外交部长吴学谦是张维为的上海老乡,忙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告诉他是“失误”,这才让他反应过来。

参考文献

《邓小平同志“黑猫白猫论”背后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战略家邓小平》:新华出版社,李洪峰著

《平实睿智的语言》:2004年《四川日报》

《外交部翻译眼中的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像预言家》,《看天下》2011年第8期 作者薛田

记者 曹菲

文章关键字: 四川 邓小平 黑猫 捉住 俗语 编辑:周琪


返回顶部